一本最近在读的书,作者一样但版本和出版社有差别。
我买过好多本哲学导论,打开看过不止一本,但是大多数翻了几页就放下,太教条,上来就开始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开始讲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,然后开始各种大哲各种学派。让人看的非常沮丧。我不是没看过入门书,所以导论只是让我更系统了解深入研究这些哲学家,但对于一个外行看热闹的人,这些并不重要。我的主要诉求,就是消遣,用哲学思考来消遣。
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正中下怀,他一开始的核心就是,哲学是来帮你试图理清思路,解决一些关于生命,生活意义,以及人生幸福的一门学科。
虽然他不能真正提供解决方法,但他可以帮你探索自己。
这简直太重要了,在不明所以的陷入depression情绪的时候。我会试图找出那个原因,然后直面它,虽然不能解决,但起码知道,而且估计到这段情绪的持续时间。
这就非常管用了。
在疫情开始时阴差阳错的读起了哲学,一个被自己搁置了很久的问题重新有出现在脑子里: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。
我还记得自己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突然脑子里冒出来这个念头,然后被它纠缠了大概半个学期。没个星期都有一节化学课安排在下午第三节,最让人昏睡的时候,在那个昏昏欲睡的课堂上,我脑子里没有任何化学知识,全都是这个问题。这件事要持续多久?为什么我要坐在这里?所以高考之后的人生会有任何变化吗?我可能依然是芸芸众生普普通通的一员,世界不会因为我发生任何改变。
而这个念头大概和我看了太多的小说,接触了太多的游戏有关。
勇者拯救世界,那种在炎热夏日通关后的激动,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些do really matter的事情。
然而这不是现实,现实就是,我还坐在课堂上,痛苦的一点点吸收可能别人轻松就能理解的知识。
高中的时候开始知道,自己不是什么天之骄子,不可能是游戏里的”勇者“。这对一个荷尔蒙旺盛的年轻人来说,也算是一种世界的崩塌吧。
不过还好,这种事情不需要等到高考之后才理解。
然后突然有一天,我就不想了。
我不知道是为什么。这种转变是怎么开始的。有可能只是发现自己没办法想明白,而成绩和排名又确确实实的摆在那里。所以just开始做好眼前的事情。
换到现在,大概是用一种存在主义对抗了虚无主义?
如果我在那个时候接触到哲学,可能就去读了哲学专业了。(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)
进入到大学,我突然又开始了,思考自己的存在。可能又是因为时间自由了很多,开始更多的接触到了动漫和游戏,那种和游戏人物一起肾上腺素分泌的时刻,会让人在回到现实的时候突然开始思考这种落差。
我用了另一种方式去思考我存在的意义,那就是,如果我不存在这个世界上,谁会记得我?
家人,朋友,可能还有一些只有一面之缘的伙伴和同学。鉴于我并没有能力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痕迹,我想,如果这些人不再记得我,那我已经是不存在了。(后面这个主题在迪士尼的动画影片寻梦环游记里有更具象的表现)
所以我的存在目前来说,还是有些微小的意义,大学的时候,物质上的缺乏让我有些不太融入,但是好在宿舍和周围宿舍的伙伴大家关系不错,整体上说,还不赖。但是到了毕业季,突然就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,我从来没有规划过我想干什么,我唯一喜欢做的事情,就是打游戏,以及看动画。
在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,这在接下来的几年会一直困扰我。并且直到很久很久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,这种情绪是什么
在压力和精神紧绷的时候发生了另一件事,加重这个我没有意识到的问题。
一个我认识并且见过,吃过饭的网友,猝死了。
我们都知道他生前的愿望,去日本,见偶像。
在他还没有达到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愿望之前,他就去世了。
这件事对我的冲击不是带有正面意义的,它甚至直接让我更急切的想要去做一些事情,留下一些痕迹。证明自己存在过,哪怕明天被车撞死,也可能不后悔的一些事。而问题随之而来,我到底要做什么?
这是我长久以来一直放弃或者说逃避去思考的事情。我所有的一切都只在于能赚点钱继续打游戏就可以了。但是即使是赚点钱,也要做一些什么,我尝试过无所谓做什么,反正能赚点钱就好的日子。That was just a disaster. 毫无意义的工作甚至能让我发疯,每天都在深刻的感觉这自己对这个世界不重要,对周围的人不重要,对一切的一切,都不重要。
这里面我没有任何思考过,因为完全无法思考,思考本身对于我来说,已经是一个奢侈品。
在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做的不是探索自己想要什么,而是用各种失败和经验来告诉自己不想要什么,但是这个屁用都没有。
我到底想要什么,这个大问题简直贯穿了我整个青春期和30岁前半。
我当然没有寄希望于一本书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我希望的是在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,如何通过自我的向内探索,来和这个问题共存。
随着生命延续和生活的起伏,我们可能一生都要不停的陷入问题的探索,搁置,暂时共存,再探索的过程
文章评论